应急通信体系起底:从“红橙黄蓝”到超级基站
2013-07-23 20:24:52 来源:华启智能
4月20日的芦山地震,让《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》亮相于公众视线。
财经国家周刊》采访的诸多人士均明确表示,正是工信部2011年12月22日发布的这一国家级战略性文件,使得通信应急保障和抗震救灾在此次“420芦山地震”灾难中,发挥了及时有效的关键性作用。
该预案将通信预警划分为“红橙黄蓝”四个标色级别,并明确了各级别启动的标准和条件,四川芦山地震使得该预案的影响力,超越通信行业,为社会所知。
但这一套预案是怎么出台的,又有怎样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?
因为运营商的沉默,外界一直无人知晓。
据《财经国家周刊》调查,这套以“红橙黄蓝”应急预案命名的方案,始于中移动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针对举措。
据四川移动网络部副总经理詹薇回忆,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,在四川指挥抗震救灾的中移动总裁李跃,首次提出了“要未雨绸缪”的要求。其时,李跃的职务还是中移动集团副总裁,主管计划和网络建设。
“当时网络极度拥塞,我们的软交换系统也才刚刚建设,维护经验还很不足。当时跃总还是副总裁,他在网管监控大厅现场对大家讲,地震的余震还会持续很多年,一定要建立分层、分级的,高话务量的分级疏导方案。第一版的名字,他定的是‘红橙蓝’。”詹薇回忆说。
很快,四川移动拿出了第一套“红橙蓝”预案,并上呈中移动集团。
据内部人士透露,四川移动将第一版“红橙蓝”应急预案提交至集团之后,中移动组织了总部各部门,同时调集了广东、江苏、浙江、上海等省级移动公司,以及行业内专家在内的广泛资源,对其进行讨论和修订。
“应急通信保障,不只是地震,还有其他突发性事件,比如台风、洪水、雪灾、泥石流等等,而且也有非突发性的,比如大型国事活动、集中小范围的大型运动会等等。”
该人士解释称,针对突发性事件的预案,不应当仅局限于地震一种情况,而应当有更高层面的扩展,这是中移动集团对整体预案制定的基本原则。
最终,这套“红橙蓝”预案,被扩充为“红橙黄蓝”,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了不同的应对预案。
随后,中移动集团将“红橙黄蓝”预案下发到全国各省公司,并要求各省公司根据自身现状和特点,有侧重性地将方案“明确化、指令化”。
在工信部出台战略层面的《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》之前,这套“红橙黄蓝”应急预案,已然通过中移动各地的实网操作,几经改版和升级,向前推到更远阶段。
“中移动已经将应急通信的概念,从面向网络的保障,转变成面向客户业务的保障。”某中移动集团网络部应急通信处人士对《财经国家周刊》称。他认为,前者只是确保网络在突然性的灾害发生时能通,后者则能确保在特殊时期,通信网络也能为普通用户所用。
江苏移动网络部某部门经理告诉《财经国家周刊》,中移动每年会进行两次全集团范围的“红橙黄蓝”应急预案演练;而集团应急通信处人士则澄清说,这两次演练,一次是全网性质的,另一次则是大区性质的。
但在四川移动,“红橙黄蓝”应急通信预案演练的频次,则被大大提升至“每个本地网每个月至少一次”,并且还分为通知和不通知两种。
尤其是不通知的突然性抽查演练,更是直接体现出网络实战能力,“经常在完全不通知情况下,突然在凌晨某个时候,要求一个分公司启动应急预案。”四川移动网络维护中心某经理对《财经国家周刊》透露,因为涉及实网操作,所以绝大部分演练都是放在夜里十二点之后。
据《财经国家周刊》获得的信息,从2008年9月第一版“红橙黄蓝”应急预案采用,至芦山地震发生前的4年多时间,仅四川移动21个地市级分公司,应急预案演练就多达1155次。
“尽最大可能接通”
巨大的工作压力,一度让地市级公司抱怨丛生,但在芦山地震后,这种抱怨声戛然而止。
“芦山地震的发生,教育了我们所有人,必要性也已经无需再讨论了。”雅安移动某人士私下对《财经国家周刊》表示,“如果不是当初的‘麻烦’,这次地震救灾,或许还是会跟2008年一样不知所措。”
四川移动网管监控大厅,也正是“420芦山地震”指挥大厅之一。5月24日,《财经国家周刊》记者进入大厅时,墙上贴着的手写字“芦山抗震救灾指挥中心”尚未摘去。
2013年4月20日,芦山地震发生后十分钟,中移动的“红橙黄蓝”应急预案执行指令就已在此下达。
有意思的是,据《财经国家周刊》获悉,按照应急预案规定,获得授权敲入执行指令的,是一位刚刚上岗半年的值班长,仅28岁。
据了解,地震时大家都撤出大楼,在地震稍微停歇后,所有人都冲回到工位。在没有任何上级指挥情况下,该值班长向全省下达了“立即执行‘红橙黄蓝’应急预案”的指令。
这一信息,迅速通过中移动的扁平化网络结构,传回中移动集团网络控制中心。在十分钟内,面向公众的通信服务功能,从原本的正常网络状态,已经切换到“尽最大可能接通”的状态。
四川移动汇报给四川省通信管理局的内部资料表明,芦山地震发生后的一个小时内,雅安移动本地核心网呼叫,就飙升至正常水平的12倍。
“别说网络已然因为地震受到严重破坏,就算正常网络,也无法支撑如此大的通信需求。”专业人士评价称。
根据2008年相关报道,汶川地震后的五个小时,手机基本上就没接到电话,也打不出去,“整个网基本都瘫掉了。”而在芦山地震时,“地震刚发生时,网络也比较吃紧,接通率只有11%,但一个小时之后,电话接通率就恢复到75%以上。”
中移动在一份抗震救灾信息汇总通告中称。确保“红橙黄蓝”能够如此快速起作用的,正是曾经频繁到“让地市级公司有所微词”的演练。
有意思的是,中移动“未雨绸缪”大手笔投资应急通信领域建设,这一切工作一直在低调中进行,甚至没有引起行业内关注。
“过去中移动给业界的感觉,是移动一直紧贴着市场走的,现在这个情况变了,至少在通信保障这个领域,中移动在紧贴政策走,紧贴公众服务走。”工信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秘书长陈金桥说。
2010年底,工信部要求三大运营商在省级公司建立应急通信单位,并提出了数量上的要求,中移动被分到了“建六个应急通信局”。
2011年2月,中移动领导班子专门为此在内部召开集团决策会,最后的决定是,既然要做,就做到更扎实,干脆在所有省移动公司都建立应急通信局。
随后,中移动再次决定,在全国灾害发生可能性相对较高的地区,建设“超级基站”,通过给基站进行加固,增加油机设备、卫星通信设备,确保在突发性灾害出现时,解决通信孤岛问题。
虽然建设一个超级基站的费用,大致是普通基站费用的3倍,但据公开资料,中移动在全国建设超级基站数量至少已达到1553个。
在实地调查中,县一级移动员工,习惯于将“超级基站”称作“定海神针”。因为“红橙黄蓝”的实现基础,正是超级基站面临突发性灾害和通信需求时的强大应对能力。
而据《财经国家周刊》了解,在这一领域,有动作的不只是中移动。
比如,2008年汶川地震后,中电信也在全集团印发《中国电信网络应急回复总体预案》,对原本用于战备应急的VSAT网,进行作用和支撑面的扩充,大大扩展了对公众应急通信的关注。
而在三大运营商内部,也都成立有“应急通信领导小组”,并以集团总裁为组长,如在中移动,这一“组长”职位正是由李跃总裁担任。
在陈金桥看来,就此次芦山地震的结果来看,《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》的重大意义,也得到了明确而具体体现,价值已经得到验证。
财经国家周刊》采访的诸多人士均明确表示,正是工信部2011年12月22日发布的这一国家级战略性文件,使得通信应急保障和抗震救灾在此次“420芦山地震”灾难中,发挥了及时有效的关键性作用。
该预案将通信预警划分为“红橙黄蓝”四个标色级别,并明确了各级别启动的标准和条件,四川芦山地震使得该预案的影响力,超越通信行业,为社会所知。
但这一套预案是怎么出台的,又有怎样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?
因为运营商的沉默,外界一直无人知晓。
“红橙黄蓝”
据《财经国家周刊》调查,这套以“红橙黄蓝”应急预案命名的方案,始于中移动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针对举措。
据四川移动网络部副总经理詹薇回忆,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,在四川指挥抗震救灾的中移动总裁李跃,首次提出了“要未雨绸缪”的要求。其时,李跃的职务还是中移动集团副总裁,主管计划和网络建设。
“当时网络极度拥塞,我们的软交换系统也才刚刚建设,维护经验还很不足。当时跃总还是副总裁,他在网管监控大厅现场对大家讲,地震的余震还会持续很多年,一定要建立分层、分级的,高话务量的分级疏导方案。第一版的名字,他定的是‘红橙蓝’。”詹薇回忆说。
很快,四川移动拿出了第一套“红橙蓝”预案,并上呈中移动集团。
据内部人士透露,四川移动将第一版“红橙蓝”应急预案提交至集团之后,中移动组织了总部各部门,同时调集了广东、江苏、浙江、上海等省级移动公司,以及行业内专家在内的广泛资源,对其进行讨论和修订。
“应急通信保障,不只是地震,还有其他突发性事件,比如台风、洪水、雪灾、泥石流等等,而且也有非突发性的,比如大型国事活动、集中小范围的大型运动会等等。”
该人士解释称,针对突发性事件的预案,不应当仅局限于地震一种情况,而应当有更高层面的扩展,这是中移动集团对整体预案制定的基本原则。
最终,这套“红橙蓝”预案,被扩充为“红橙黄蓝”,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了不同的应对预案。
随后,中移动集团将“红橙黄蓝”预案下发到全国各省公司,并要求各省公司根据自身现状和特点,有侧重性地将方案“明确化、指令化”。
在工信部出台战略层面的《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》之前,这套“红橙黄蓝”应急预案,已然通过中移动各地的实网操作,几经改版和升级,向前推到更远阶段。
“中移动已经将应急通信的概念,从面向网络的保障,转变成面向客户业务的保障。”某中移动集团网络部应急通信处人士对《财经国家周刊》称。他认为,前者只是确保网络在突然性的灾害发生时能通,后者则能确保在特殊时期,通信网络也能为普通用户所用。
江苏移动网络部某部门经理告诉《财经国家周刊》,中移动每年会进行两次全集团范围的“红橙黄蓝”应急预案演练;而集团应急通信处人士则澄清说,这两次演练,一次是全网性质的,另一次则是大区性质的。
但在四川移动,“红橙黄蓝”应急通信预案演练的频次,则被大大提升至“每个本地网每个月至少一次”,并且还分为通知和不通知两种。
尤其是不通知的突然性抽查演练,更是直接体现出网络实战能力,“经常在完全不通知情况下,突然在凌晨某个时候,要求一个分公司启动应急预案。”四川移动网络维护中心某经理对《财经国家周刊》透露,因为涉及实网操作,所以绝大部分演练都是放在夜里十二点之后。
据《财经国家周刊》获得的信息,从2008年9月第一版“红橙黄蓝”应急预案采用,至芦山地震发生前的4年多时间,仅四川移动21个地市级分公司,应急预案演练就多达1155次。
“尽最大可能接通”
巨大的工作压力,一度让地市级公司抱怨丛生,但在芦山地震后,这种抱怨声戛然而止。
“芦山地震的发生,教育了我们所有人,必要性也已经无需再讨论了。”雅安移动某人士私下对《财经国家周刊》表示,“如果不是当初的‘麻烦’,这次地震救灾,或许还是会跟2008年一样不知所措。”
四川移动网管监控大厅,也正是“420芦山地震”指挥大厅之一。5月24日,《财经国家周刊》记者进入大厅时,墙上贴着的手写字“芦山抗震救灾指挥中心”尚未摘去。
2013年4月20日,芦山地震发生后十分钟,中移动的“红橙黄蓝”应急预案执行指令就已在此下达。
有意思的是,据《财经国家周刊》获悉,按照应急预案规定,获得授权敲入执行指令的,是一位刚刚上岗半年的值班长,仅28岁。
据了解,地震时大家都撤出大楼,在地震稍微停歇后,所有人都冲回到工位。在没有任何上级指挥情况下,该值班长向全省下达了“立即执行‘红橙黄蓝’应急预案”的指令。
这一信息,迅速通过中移动的扁平化网络结构,传回中移动集团网络控制中心。在十分钟内,面向公众的通信服务功能,从原本的正常网络状态,已经切换到“尽最大可能接通”的状态。
四川移动汇报给四川省通信管理局的内部资料表明,芦山地震发生后的一个小时内,雅安移动本地核心网呼叫,就飙升至正常水平的12倍。
“别说网络已然因为地震受到严重破坏,就算正常网络,也无法支撑如此大的通信需求。”专业人士评价称。
根据2008年相关报道,汶川地震后的五个小时,手机基本上就没接到电话,也打不出去,“整个网基本都瘫掉了。”而在芦山地震时,“地震刚发生时,网络也比较吃紧,接通率只有11%,但一个小时之后,电话接通率就恢复到75%以上。”
中移动在一份抗震救灾信息汇总通告中称。确保“红橙黄蓝”能够如此快速起作用的,正是曾经频繁到“让地市级公司有所微词”的演练。
超级基站
有意思的是,中移动“未雨绸缪”大手笔投资应急通信领域建设,这一切工作一直在低调中进行,甚至没有引起行业内关注。
“过去中移动给业界的感觉,是移动一直紧贴着市场走的,现在这个情况变了,至少在通信保障这个领域,中移动在紧贴政策走,紧贴公众服务走。”工信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秘书长陈金桥说。
2010年底,工信部要求三大运营商在省级公司建立应急通信单位,并提出了数量上的要求,中移动被分到了“建六个应急通信局”。
2011年2月,中移动领导班子专门为此在内部召开集团决策会,最后的决定是,既然要做,就做到更扎实,干脆在所有省移动公司都建立应急通信局。
随后,中移动再次决定,在全国灾害发生可能性相对较高的地区,建设“超级基站”,通过给基站进行加固,增加油机设备、卫星通信设备,确保在突发性灾害出现时,解决通信孤岛问题。
虽然建设一个超级基站的费用,大致是普通基站费用的3倍,但据公开资料,中移动在全国建设超级基站数量至少已达到1553个。
在实地调查中,县一级移动员工,习惯于将“超级基站”称作“定海神针”。因为“红橙黄蓝”的实现基础,正是超级基站面临突发性灾害和通信需求时的强大应对能力。
而据《财经国家周刊》了解,在这一领域,有动作的不只是中移动。
比如,2008年汶川地震后,中电信也在全集团印发《中国电信网络应急回复总体预案》,对原本用于战备应急的VSAT网,进行作用和支撑面的扩充,大大扩展了对公众应急通信的关注。
而在三大运营商内部,也都成立有“应急通信领导小组”,并以集团总裁为组长,如在中移动,这一“组长”职位正是由李跃总裁担任。
在陈金桥看来,就此次芦山地震的结果来看,《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》的重大意义,也得到了明确而具体体现,价值已经得到验证。
标签:华启智能